3月22日-24日,省地质局举办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修复培训班暨“地质大讲堂”(第三期),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中心首席科学家石建省、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二级研究员罗立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鲍征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周建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柴波作学术交流报告。
石建省作《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保护修复》学术交流报告。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入题,介绍生态地质调查与保护修复面临的总体形式,谈到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存在的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水资源保障面临挑战等突出问题,阐述目前我国生态地质调查与修复存在生态修复本底不清,生态问题机理不清,生态修复成效不清等“三不清”情形,提纲挈领列举中央、部委、海南本省关于生态修复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海南省如何开展生态地质调查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具体依据。国内外动态方面,简要介绍生态修复系统工程的相关案例,系统梳理我国地质调查与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部署,正在开展的生态修复基础数据集、生态修复区划、国土退化与生态风险评估、正在建立生态地质图谱等相关工作,面临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类别等,国际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的有关项目、重点工程、相关计划等,为海南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工作方向提供了参考思路。随后,石建省详细介绍在开展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过程中,要秉持的相关理念,要遵循的技术要求与规范以及工作方法与技术,就如何有效计算水源涵养功能、年产水量、水土保持功能等提供科学依据,并细分列举各类生态问题等等,为海南生态地质调查与修复的工作如何开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罗立强作《环境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学术交流报告。课程首先对全球生态与环境污染概述,对海南本岛生态与环境现状分析,随后介绍现场原位与离场异位修复技术。列举填埋与覆盖、淋洗与固化、高温玻化热处理等离场修复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技术流程、处理工艺、材料运用、成本等。列举覆盖、现场固化与稳定、现场土壤淋洗、现场化学修复技术、电化学修复、现场热处理、现场燃烧、土壤蒸汽提取、自然修复等现场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修复特点、具体操作流程、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关键影响因素等。并将不同的修复技术与方法的费用进行比较,系统梳理针对环境污染采用的具体修复技术与方法。罗立强认为,生态与环境污染多技术联合修复是当前的主要趋势,深入的修复机理研究是解决污染修复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必要途径,生物修复技术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绿色修复技术。报告重点介绍了生物地球化学修复技术与方法,包含微生物共代谢修复技术、植物修复等,详细介绍其工程如何设计、技术方法要点、针对的修复对象、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局限性、可能忽略的问题、污染修复对应的微生物与植物选择等等,具体介绍多环芳烃污染修复和油品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等。系统梳理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为我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
鲍征宇作《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硒、锗的地球化学》专题学术报告。实例分享《贵州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总体设计》,列举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总体构思,阐述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的工作如何开展。详细介绍我国关于“生命元素”硒的分布特点、相较国外的总体情况、硒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硒与镉的关系、土壤中硒含量与硒的形态、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富硒作物(食品)标准、硒在土壤中迁移-富集规律与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芬兰硒的生物强化案例以及取得的相关实效。随后实例介绍“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项目成果,详细阐述锗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一与大家分享,为我局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周建伟作《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以矿山环境为例》学术交流报告。以问题导向,“关于环境地质学,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题引,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题展开,阐述其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要遵循的环境系统修复基本原则等,循序渐进,在讲解与人类有关的石漠化生态治理、草原退化治理、水污染治理等方面,配以大量的案例加以解说,将问题具象化,通过国际经验、关键技术、典型案例的分析,指出在项目过程中,哪些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采取的手段,一一指出,给我们海南生态地质调查与修复工作的具体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周建伟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利用地质上的根劈作用,去解决石漠化的问题”“金银花种植到碳酸盐地区,通过不同的植物类型,慢慢去改变土壤类型,遵循自然漫长的演变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类似上述建议很多,并将自己团队发明的关于根群调查的专利等向大家分享,在互动环节,周建伟强调,在矿山修复这块,一定要坚持“一矿一策”,根据矿山的类型、矿种、开采方式、与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属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分析,找到一个合理的办法去治理。整个课程干货满满,为省地质局今后在矿山修复治理等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方面,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
柴波作《环境地质调查》专题学术交流报告。详细介绍区域内地质环境问题的特点,强调在环境地质调查中,要形成以问题为导向、逆向思维等思维模式,明确调查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调查、如何组合、如何部署、如何操作、成果怎么表达等,重点查明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发育规律和防治措施,详细列举在环境地质调查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核心问题,在工作工程中要不断自问与复盘,阐明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与步骤。随后,柴波从地面调查看环境地质调查思维、从地质地貌到地形地貌演化分析、从地层岩性到工程地质岩性、含水层、从地质构造到工程地质构造分析、地下水系统边界分析、从动力地质作用到不良地质作用分析、从地质剖面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剖面、从地质柱状图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柱状图、从地质调查路线到工程地质调查路线等方面,详细介绍环境地质调查方法。并以实例详细讲解如何进行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编制,最后以典型场景的环境地质调查巩固,系统介绍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思路、关键因素,为我局今后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很好的指导实践意义。
此次培训班的开展,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地质工作专业优势,提高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修复工作能力,开展好全省富硒土地调查工作,拓宽工作思路,提高科研水平,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局各业务处室负责人、各院队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约300人,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聆听本次“地质大讲堂”专题讲座。